又有民調顯示,近七成受訪青年認為香港新一代的競爭力遜於上一代。他們的競爭力面對種種威脅,原因主要包括人才太多,自己不夠上進,以及對自己缺乏信心等。訪問了逾500名年)介乎15至34歲的青年,69.4%被訪者認同新一代競爭力遜於上一代的觀點。而逾五被訪青年選擇以進修/學習多種技能的途徑提升個人競爭力。
到底這個民調的目的何在? 是想青年深入分析自己的前途? 還是想告訴社會人士因為這個隱憂,香港的競爭力將有機會下降? 還是想引申討論社會退化論?
近佰年來,人類社會越來越進步,可是為什麼這類新聞、民調屢見不鮮? 不錯,我亦發現近年部分畢業生的素質有下降的趨勢。除了學業成績外,青年人的心態、處事態度、思維常識等相對上一代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。
然而,這是否事實的全部? 身為青年是否就應以這最強之盾繼續怨天尤人、自怨自憐、引喻失義? 競爭力是相對性、比較性質的詞彙。比較的話,你不會選一個比你差的對象比較;與各方面條件比你好的人比較,當然技遜一籌,競爭力不及人家也是理所當然。別說與上一代有經歷、經驗的前輩比較,即使與同輩比亦或有不足之處,故競爭力遜於上一代之說未必是事實之全部。既然了解自己不足之處,便應該培養自己的自信心、更加上進、積極學習以裝備自己。這樣的道理不用民調也知道,何必大費周章、浪費人力物力去做民調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