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幾天與友人去了隆姐泰國菜館吃晚飯,友人一早排隊,故鄙人抵達時已經可入坐。點了蝦刺身、魚餅、鴨肉湯河及馬拉盞炒通菜,味道尚可,不過食味與成名時相距甚遠。雖說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,但要排隊呢? 就饒了我吧! 可能由於成名久了,累積的客人多,慕名前來的就更多,出菜要更快,點菜前後不到15分鐘便上齊,再過幾分鐘連糖水椰汁西米露也上枱。亮點是,有位在門外排隊的女士發難不停大聲跟店員爭吵,爭吵的內容大致說有1張4人枱,有位女店員答應讓他們入坐,可是另一位女店員卻安排了讓2對2位的客人入坐。這位女士很不滿這樣的安排讓她要等下一張4人枱。既成事實,即使不停向該2位女店員申訴、抱怨也於是無補,難道要坐下了的4人站起來讓座給你?因我們的桌子靠近門口,她的高音真的極擾人。說真的,我很怕這種人,反正也吃得差不多,還是早走早着省得耳朵受罪。離開時,見到長長的人龍,若我們此時才到來的話肯定不會排隊等吃,因為這樣的食味不值得去排這人龍。
今天傍晚在家附近的小食店吃了燒賣,一串加價後卻變得比以往難吃多了的燒賣。雖然以往也不見得好吃,只可說一般魚味粉球…但現在每枚燒賣都經不停加熱,外皮已多次收縮只是一個無光澤兼「死實實」的粉球連魚味也欠奉,極難食! 街坊小店做的不是區外人而是街坊生意,即回流率很高。像我,回家前經常先吃點小食解饞。這樣的質素真的有人吃過後會再回去光顧嗎? 至少我不會,我跟自己說永不會再在那家店買小食吃。
我想說的是,一家食店靠食材的質素、食物的味道而建立口碑,之後光靠口碑招徠客人而忘了本。可能是老闆想賺更多,可能因為業主瘋狂加租,總之因為種種原因而只求賺錢忘了口碑的根本,好生意難以長久。而且可能因為要加速回本或賺更多錢,香港食店有個怪現象﹕經常會事先預備烹調好大量食物(即使該食材根本不該事先預備好),然後不停翻熱、翻熱再翻熱,廚師和店主均好像沒有味覺、沒感覺。食客只吃到烹調過咸、過老、硬梆梆的食物,哪裡還會再光顧? 但在其他地區又很少有這現象,小食店只會預先烹調少量食物,若售罄亦寧願讓客人稍等一會,所以食物的質素、味道也比在香港吃的好。
香港人,盤中飧,食不知味;蝸居,夜不能寐。情何以堪?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